财经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之三:青春脚步丈量凤阳非遗传承之路

    2025年07月10日 11:45 张贝贝 点击:[]

    7月4日至9日,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“寻脉非遗”实践团深入滁州市凤阳县,开展以“凤韵传花鼓,丹青绘凤阳”为主题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团队聚焦凤阳花鼓与凤阳凤画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通过沉浸式调研、技艺研习与创新传播,为传统文化注入了当代青年的思考与活力。

    深耕非遗现场:在技艺肌理中解码文化基因

    团队与凤阳县文旅局、文化馆召开专题对接会,确立“历史探源-技艺传承-创新发展”的三维实践框架。在文化馆与博物馆调研中,成员们通过拍摄明代花鼓陶俑、梳理凤画起源文献,构建起非遗发展的时间脉络;在与非遗传承人座谈时,传承人深情讲述“从街头卖艺到舞台艺术”的花鼓变迁史,让成员们直观感受非遗与时代的互动轨迹。

    在专项学习环节,团队行程紧凑而充实:在花鼓传承基地,大家手持传统“蛇头鼓”,学习“单点双花”节奏技法,传承人通过慢动作示范纠正握鼓姿势;在凤画工作室,成员们观摩“九道工序”完整创作流程,尝试用矿物颜料在矾纸上临摹"鹰嘴鹤腿"的造型范式。为期五天的实践中,团队收集了口述史录音和影像素材,形成涵盖技艺图谱与传承现状的第一手资料。

    青春赋能:用创新表达激活传统魅力

    区别于传统调研模式,团队充分将艺术、传媒、社会学知识融入实践全过程:记录组通过慢动作视频拆解花鼓打法,用Vlog形式呈现凤画装裱流程;宣传组结合新媒体平台策划“非遗知识挑战赛”,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易懂的科普图文。

    团队通过“传统技艺+现代表达”的创作实验,让非遗在年轻群体中“破圈”。此外,团队成员还针对非遗产业化难题,形成包含“文旅融合”“校园非遗课堂”等建议的调研报告,获得当地文旅部门的肯定。

    校地协同发力:让实践成果扎根乡村土壤

    实践收官日,团队与凤阳县文化馆签署《非遗传承共建协议》,约定将调研素材纳入当地非遗保护数据库,并定期开展“高校创意+非遗资源”的转化合作。“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调研数据,更是让非遗‘潮起来’的年轻化思路”。文化馆负责人在总结会上评价道。

    返程前,成员们将整理好的非遗影像资料赠予当地小学,为后续文化传播埋下种子。团队后续还将通过校园非遗展、短视频矩阵等渠道持续输出成果。此次实践实现了“文化传承”与“实践育人”的双重价值,为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
    此次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,增强了文化自信,大家在基层实践中锤炼了本领、增长了见识的同时,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,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。(特约通讯员:朱中军  摄影:张茹 张贝贝  审核:耿广汉 杜小明)

    下一条:财经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之二——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

   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