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经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之二十二:以青春力量托举“银发幸福”
7月30日至8月1日,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“三下乡”暑期社会实践团在院团委指导下走进合肥市岗集镇长丰县金湖社区,开展“以青春力量托举‘银发幸福’”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。
走进长丰县,赴一场“银发之约”
“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,更要暖心头。”金湖社区作为岗集镇乡村振兴示范社区,近年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但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,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38%,“空巢老人”的生活照料与精神需求成为社区治理的重点课题。
带着对这一问题的关注,实践团6名队员怀揣着对乡村老人的深切牵挂,带着守护健康的热忱,更揣着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的赤诚之心,踏上了这场志愿服务之旅。每一次弯腰打扫,都藏着对老人生活环境的关切;每一次细心问诊,都饱含着对他们身体健康的惦念。在实践调研开展之前,团队负责人姜伟及时和与社区社工站进行对接,制定了“健康关怀+家庭探访+社区服务”的调研方案。“我们想知道老人们真正缺什么——是血压仪上的数字,是生活里缺少的陪伴,还是电话那头的牵挂?”姜伟的话道出了调研的初衷。
温情相守:量的是血压,暖的是人心
7月30日上午,队员们带着血压仪、礼物及赤诚的关爱之心,走进了金湖社区的街巷。
“奶奶,您坐好,袖子卷起来一点,我们测一下今天早上的血压,很快就好啦。”队员潘晨一边轻声安抚,一边熟练地将血压计袖带绑在老人手臂上。在社区活动中心的临时服务点,队员们两两一组,分别前往不同的小区居民楼,为独居的老人量血压、测心率。在测量前,为避免老人们情绪紧张,队员们也和老人们唠着家常,测量之后询问着老人最近的身体状况,家中子女是否常来看望。
除了健康检查,队员们更在意老人们的“心里话”。“孩子上周刚打了电话,说中秋回来。”“孙女不常回来,她在合肥上班,忙得很……”面对“子女探望频率”的提问,老人们总带着理解的笑容,但眼神里的期待藏不住。队员们认真记录下每位老人的家庭情况、需求诉求,更记下了那些没说出口的牵挂——独居的周奶奶希望有人帮忙调试手机,方便与子女进行视频通话。
躬身实践:做社区的”暖心帮手”
7月31日,队员们再次来到社区社工站,帮忙整理资料、打扫活动室。社工站负责人感慨道“平时我们这就一两个人,既要组织活动又要走访老人,你们一来,真是帮了大忙!”
趁着间隙,队员们跟着社工走访了2户行动不便的老人。高龄的李爷爷腿上有旧疾,队员们一边帮着打扫厨房里的油污和清洗油烟机,一边听老人讲年轻时参与水库修建的故事。“那时候大家一起扛石头,哪想过现在能住上楼房,有自来水哟……”李爷爷的话让队员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乡村振兴四个字的分量——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,更是一代代人奋斗成果的延续。
8月1日,在岗集镇社工站工作人员的带领组织下,队员们开展深度走访调研。一行人奔赴金湖社区、金湖花园小区,穿梭于一幢幢楼栋间,敲响老人家门,开展“窗帘之约”。进门后,队员们陪老人拉家常,细致询问家庭状况,像子女是否常陪伴、生活有无困难,为老人测量血压,帮忙打扫屋子、整理杂物,还记录下老人对社区服务的期待,让调研既有温度,又扎实落地。
三天里,队员们累计为48位老人提供健康服务,整理出一份“社区养老需求清单”,涵盖助医、助行、精神陪伴等6大类23项建议,并与社工站的工作人员约定后续会维持好一个月一次的“云探望”。
青春感悟:在乡土间读懂“责任”二字
“以前总说乡村振兴要科技赋能、产业振兴,但这次才发现,‘人’的温度最动人。”队员王洁在实践日志中写道。其他队员们也都纷纷坦言,这次活动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乡村:这里有需要被关注的老人,更有蓬勃生长的活力。“金湖社区的互助养老模式、社工站的精细化服务,都是乡村治理的智慧。”姜伟说,“我们不仅是来帮忙的,更是来学习的。”
三天的实践转瞬即逝,但青春与乡村的联结才刚刚开始。夕阳下,队员们与老人挥手告别,约定“秋天再来看你们”。这份约定,是青春对乡村的承诺,更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大地、服务人民的生动注脚。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会上所说:“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,它藏在老人的笑容里,在社区的烟火气中,更在我们青年一代的脚下与心中。”(特约通讯员:朱中军 摄影:姜伟张皓天 审核:耿广汉 杜小明)
上一条:财经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之二十三:舸争激流 魂铸丰碑 下一条:家校携手共育人 走访润心助成长—财经学院开展暑期资助“云走访”活动
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