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3日,资源与环境学院"非遗凤鸣“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凤阳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。在凤阳县博物馆二楼的凤画专题展厅内,伴随着市级非遗传承人唐勤智老师的生动讲解,同学们开启了一场穿越六百年的美学之旅与文化思考。
初遇:博物馆里的凤凰涅槃
步入展厅,一幅幅色彩绚丽、造型奇特的凤画作品令同学们叹为观止。唐勤智老师如数家珍般地介绍道:“凤阳凤画始于明初,盛于清代,其造型讲究蛇头、龟背、鹰嘴、鹤顶、鸡冠、鸽身、孔雀毛、鸳鸯翅,用色以大红大绿为主,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。“在唐老师的指引下,同学们仔细观察了不同时期的凤画作品,从明代的古朴典雅到清代的富丽堂皇,再到现代的创新演变,感受着这一非遗艺术的历史脉络。
文化寻根:探寻艺术背后的智慧
在参观过程中,同学们不仅欣赏凤画的艺术之美,更深入探寻其文化内涵。“凤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、美好和智慧,“唐老师指着一幅画解释道,“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,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"
实践队员们发现,凤画中常出现的梧桐、竹子、牡丹等元素,都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密切相关。有同学若有所思地说:“凤画艺术体现了'天人合一'的哲学思想,这种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理解,与我们资源与环境专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。”
薪火相传:非遗保护的当代思考
在交流环节,同学们就非遗保护传承这一话题与唐老师展开了热烈讨论。“如今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,”唐老师不无感慨地说,“但令人欣慰的是,通过博物馆展示、校园推广、文创开发等多种方式,凤画正在被中国足彩网人了解和喜爱。”
实践队员们也积极建言献策。有同学提出:“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,通过短视频、直播等形式,让凤画艺术活'起来、潮起来。"也有同学建议:“将凤画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,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,或许能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。"
结语:知行合一,实践出真知
这次参观让同学们收获颇丰。不仅增长了见识,更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。“作为当代大学生,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,更要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。“实践队指导老师总结道,“这次活动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,也启发大家思考如何用专业知识为非遗保护贡献力量。"
此次活动,不仅是一次非遗体验之旅,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自信课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这些年轻人将会用他们的方式,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,让文化薪火代代相传。(特约通讯员:王华雪 摄影:阚竞仙 审核:沈树周)